|
|
古典大廠名家巨匠們的表現...
多年前曾和前輩高人曹永坤先生聊天,他告訴我,由於大唱片公司包袱較大,他們承受不起錄音或再製系統的失誤,因此要研究新錄音技術所製成的唱片,真要從小廠研究起...,當這些錄音系統真正穩定且可靠了,大唱片公司們才會採用...,SP 到 LP 如此,Mono 到Stereo 如此,LP 到 CD 亦如斯,上世紀八零年代不僅是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擅場的時代,更是包括卡拉提及拉圖等老幹新枝之音樂家拼場的年代,那時所謂的大型唱片公司大多會在唱片封面上打上「DIGITAL」等字樣,好提高新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之身價( 真的,這些新唱片真的賣的比類比錄音唱片貴,每張約貴 30 元到 50 元不等 ), 不過大廠們未必會特別說明其錄音設備,且讓我們大概瞄一下當時大唱片公司所發行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 |
|
德國 DG唱片
德國 DG 唱片封面大多有個無敵貴氣的黃標,他家的數位黑膠唱片總會在封面右上角標上「DIGITAL」的符號,因此相當好認...,DG 無愧古典大廠之名號,在數位黑膠下課前的 1989 年為止,為其旗下音樂家出版了無數名盤,多到我都不想寫出來...( 真的太多了,從卡拉揚、伯恩斯坦、貝姆、馬捷爾、朱利尼、小澤征爾、慕特、霍洛維玆、阿格利希、西諾波里、帕爾曼、李汶...,隨手就一長串,我還沒認真想呢...),九零年代初期 DG 推出全新的「4D」錄音技術,也運用此技術推出無數錄音( 運用此技術錄製的唱片封面右上角會有「4D」的獨家標誌 ),不過這些 4D 唱片和本文無關,因為那時 DG 早已停止 LP 之發行。【好啦,我知道有人會抗議...,唱片行明明就有夏漢及慕特的「4D」LP 啊...,是的,那些 LP 確實是 DG 在 4D 時期的錄音,但大多都是多年後授權的出版品,和本文無關。】 |
|
右圖為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 - 1990 )指揮紐約愛樂為 DG 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之 LP 封面( LP:DG 419 604-1 ),本片錄音時間為 1986 年 8 月,唱片封面右上角的「DIGITAL」標誌清楚告訴大家這是張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
DG 的數位黑膠那麼多,為何挑這張為範例?嗯...,指揮家伯恩斯坦在 1966 年首度指揮維也納愛樂後,美學視野大增,隨後他沒有接受紐約愛樂新的指揮合約,伯恩斯坦將事業重心移往歐陸,當他見山又是山地回到紐約,這才發現唯有昔日親兵紐約愛樂願全心全意陪他將心中樂念實現,您知道這個《悲愴》的第四樂章伯恩斯坦和紐約愛樂花了多少時間才 奏完?答案是...17 分 09 秒,超級誇張地慢...慢...慢,您可以對伯大師的詮釋不以為然,但您不能拒絕這個詮釋的存在,而本片正誠實地記錄下伯恩斯坦的觀點,數位黑膠的驚喜不絕呢! |
|
這些年黑膠旋風又起,許多唱片公司又開始將黑膠唱片的發行列入正規業務範圍之中,左圖是 2011 年 12 月委瑞內拉青年指揮家杜達美( Gustavo Dudamel, 1981 - )指揮維也納愛樂為 DG 錄製的音樂會實況( LP:DG 479 0083 ),演出曲目為作曲家孟德爾頌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本片是當今火紅的杜達美與相對老成的維也納之首張錄音,雖然年輕指揮的南美樂風和端莊的維也納愛樂未能充份融合,但本片製造話題的效果是達到了...( 基於高尚且慈善的理由,本片的指揮家、樂團、唱片公司等皆捐出所得給委內瑞拉的傳奇 --- 音樂社會行動 )。
注意了沒?這張 LP 的右上角並沒有任何「DIGITAL」標誌,連 DG 慣有的唱片編號亦不見於大大黃標的角落,看來新的 DG 黑膠唱片都將以此型式發行;對了,這個高貴慈善的錄音...DG 只以黑膠的格式發行,沒有出 CD 喔,很特別吧! |
|
唉!殞落的 EMI ...
是的,古典大廠 EMI,那個曾擁有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54 )、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 1876 - 1973 )、卡拉絲( Maria Callas, 1923 - 1977 )、杜普蕾、卡拉揚、慕荻、普烈文、鄧許泰特( Klaus Tennstedt, 1926 - 1998 )、巴畢羅里、季雪金等一大票偉大音樂家錄音版權的英國重量級唱片公司已於前兩年走進歷史,其龐大的音樂事業被支解出售,當我在唱片行看著指揮家克倫貝勒( Otto Klemperer, 1885 - 1973 )的唱片改掛著華納古典( WARNER CLASSIICS )的商標,真想知道那個曾和 EMI 金牌製作人李格( Walter Legge, 1906 - 1979 )交好的克倫貝勒會如何想...。 |
|
相較於 DG,EMI 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和 DECCA 一樣特別,由於商標所有權的關係,EMI 的美國版改掛 Angle 的商標( 美版 DECCA 則掛 LONDON 商標 ),一般而言,他家唱片會在封面左上方或正上方的商標內加上「DIGITAL」的字樣( 如左圖 )。
基本上,數位錄音時期的 EMI 唱片絕對有和 DG 及 DECCA 等唱片同行在市場上相抗衡的實力,他們先是支持前東德指揮家鄧許泰特成為馬勒專家,更簽下當時年輕氣盛的英國指揮家拉圖,使之成為專屬藝人,1986 年拉圖以一首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錄音震驚國際樂壇( 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使得當時 EMI 是少數旗下有兩位以上馬勒專家的唱片公司( 結果 2002 年拉圖拉掌柏林愛樂,EMI 更是最大贏家...);左圖是現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義大利指揮家慕荻 1983 年錄製的威爾第《四首聖樂小品》( LP:EMI ASD 1435721 ),當時慕荻大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與費城管弦樂團為 EMI 錄音,有趣的是本片慕荻指揮的樂團竟是柏林愛樂,知道這對組合留有錄音的朋友可能不多...。( 我至少還有慕荻與柏林愛樂合作的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浪漫》、韓德爾《水上音樂》之 LP...。) |
|
要經營一家大唱片公司肯定不易,資源得對大牌音樂家無保留開放,還得用心培養未來大師,要給他們舞臺及經驗成長...;右圖是捷克指揮家馬卡爾( Zdenek Macal, 1936 - )於 1982 年指揮倫敦愛樂為 EMI 發行的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之 LP 封面( EMI CFP 4382 ),奇怪的是我在封面及封底都找不到任何「DIGITAL」的標示...,日劇「交響情人夢」意外拱紅了馬卡爾,曾任捷克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他( 任期為 2003 年到 2007 年 )曾率這支歐陸勁旅於 2004 年造訪臺灣,我有回台北聽兩場演出中的一場,記憶中馬卡爾的樂風及臺風相當美式,懂得與觀眾互動...,2009 年他曾受邀客席高雄市交響樂團,我託友人的友人拿 LP 給馬大師簽名,大師簽名時興奮地表示:「我錄過五次《新世界》交響曲,這是第一次,可是錄完後我從沒看過唱片長什麼樣子,沒想到...。」看清楚點,大師簽名版呢! |
|
左圖這張知名的韋瓦第《四季》是英國小提琴家甘迺迪的成名作之一,由他自己獨奏兼指揮英國室內樂團( LP:EMI EL 7 495571 ),本片錄製於 1986 年 11 月及 1989 年 3 月,並於 1989 年發行...,這張唱片告訴我們 --- ( A ), 1989 年 EMI 還在發 LP;( B ), 本片的封面並無「DIGITAL」標誌,不過 LP 唱片細細的側標上倒是有 DIGITAL 字樣。
知道一段和本片有關的笑話?話說大提琴家麥斯基每次開完音樂會後,最不想聽到任何古典音樂...,有天他結束倫敦的演出,帶著樂器攔下一輛小黃直奔機場,車內司機正放著《四季》小提琴協奏曲,麥斯基忍不住開口要司機...別放這種音樂,司機反問麥斯基說他知道這是什麼音樂?基大師當然知道,於是他堅定地說道:「這是韋瓦第的《四季》...。」不料話沒說完就被司機打槍,司機大聲嘰笑他,司機說出正確答案 --- 「這是甘迺迪的四季啦!」( 詳見克萊莫的《弦外之音》一書 ) |
|
More 世界上最早的數位版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每次人類只要錄音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待該技術成熟後,古典樂壇最核心的支柱 --- 樂聖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便是各大唱片公司爭相錄製的對象,當年 78 轉進化成 33 轉、單聲道進化為立體聲,甚至從類比錄音換成數位錄音,皆是如此...,有人知道世上第一套數位錄音的貝多芬交響曲是由那位指揮家指揮那支樂團,由那間唱片公司發行的嗎?...,...,答案是由德國指揮家桑德霖( Kurt Sanderling, 1912 - 2011 )指揮英國愛樂管弦樂團,為 EMI 唱片公司所進行的錄音( 見左圖,該唱片封套右上方還印有 DIGITAL 的字樣呢!)。 【如果對這世上最早的數位貝多芬交響曲錄音的問題,您思考超過三秒鐘,表示您...您真的沒有認真看南方的網站,這套唱片的錄音始末「請按這兒」,我可是早早便整理過了喔。】 |
|
還是很大的 DECCA...
記憶中 DECCA 是一家對錄音技術相當投入的唱片公司,由單聲道進步到立體聲後,他們勇於為此新技術製造話題( 例如錄製全套《指環》,還有在部份唱片封面打上「SONICSTAGE」的字樣,標榜該唱片是全新技術的超級錄音,後來證實只有「SONICSTAGE」的字樣是新的...),連諸多錄音師喜愛的錄音方式〝Decca Tree〞,當年也是在 DECCA 唱片公司支持下完成的,因此 DECCA 在唱片界真有其獨道地位。
當數位錄音技術被廣為運用,DECCA 唱片當時的天王巨星如蕭堤、阿胥肯納吉等人還活躍著,加上無數中生代及新生代大師如布隆許泰特、夏伊、海汀克、杜南依、波寧吉、鄭京和、哈瑞爾、帕瓦洛第等人火力正旺,因此 DECCA 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在質與量上同樣可觀,和 DG 相反,他家唱片「DIGITAL RECORDING」字樣大多放在唱片封面的左上角,有些則直接掛在封面上角的正中央位置...。 |
|
2007 年台北兩廳院出了一本專書《Bravo 20》來紀念該表演藝術中心二十年來的精采,咦!該書和 DECCA 有啥關係?1987 年十月國家音樂廳啟用,當時是由指揮家杜南依率領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為咱們開幕的,開幕慶典一連三晚,我聽的是第三晚,曲目有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蕭士塔高雄契第一號交響曲及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等( 那晚演出精彩無比,我便是在聽完那晚的演出後明白自己有聽古典音樂的...志向 ),遺憾的是像開幕慶典音樂會的這等大事,《Bravo 20》卻選擇遺忘,裡頭完全沒有杜南依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隻字片語,所以我在這兒為他們平反一下...。
上世紀七零及八零年代杜南依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及維也納愛樂為 DECCA 錄了不少唱片,其中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合作的德弗乍克第七、八及九號交響曲頗受好評(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是他們當年訪台的演出曲目 ),左圖便是德弗乍克第七號交響曲之 LP 封面( DECCA / LONDON:417 564 -1 ),1985 年錄音,杜南依明確迅速的樂風在本片完整展現呢! |
|
如果問我那位音樂家是 DECCA 眾多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最大亮點?我會毫不遲疑地告訴您 --- 絕對是義大利指揮家夏依...;我是透過他為 DECCA 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之 LP 認識他的( LP:DECCA SXDL 7533 ),年紀輕輕的夏伊竟能以冷靜到近乎漠然的態度率領維也納愛樂共同重新審視此一作品,他真為柴可夫斯基這首交響曲作品之詮釋打開新方向,連日本《名片名曲五百》在當年也給此版本極高的評價;1988 年夏伊成為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建團百年首位非何蘭籍的首席指揮,其聲望達到高峰...。
夏伊於上世紀八零年代為 DECCA 錄製了包括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及羅西尼的歌劇序曲集,用日本人慣用語法 --- 夏伊在這些錄音中徹底展現其名人技...,右圖便是夏伊 1981 年指揮國家愛欒管弦樂團於 Kingsway Hall 的錄音( LP:DECCA / LONDON LDR 71034 ),相當精彩呢!( 九零年代起夏伊的指揮技藝陷入停頓期,深度普遍不足,但這些錄音並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 |
|
左圖為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的柴可夫斯基與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專輯( LP:DEDCA SXDL 7558 ),本片錄製於 1981 年,由指揮家杜特華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鄭京和絕對是 DECCA 的台柱小提琴家,除了室內樂,她還在 DECCA 發行了艾爾加、普羅高菲夫、西貝流士、巴爾托克、貝多芬、聖賞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當時 DECCA 最核心的指揮群,包括普烈文、蕭堤、孔德拉辛等人都曾為她伴奏。
|
|
More 所謂的「高音質盤」...
2010 年我第一次造訪日本東京新宿的「disk UNION」二手 LP / CD 專賣店( 如右圖 ),人家果然專業,唱片依作曲家、演奏家等順序清楚排列,不過最令我意外的是其中有一區特別標示為「高音質盤」,我直覺以為那是 TAS 的發燒專區,後來才發現所謂高音質盤指的就是本文主角 --- 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這類唱片因為是黑膠後期的產品,數量較少,單價並不低...;我在 2011、2012 及 2013 年都曾造訪這間唱片行,嗯,高音質盤的數量逐年遞減,去年( 2013 年 )居然整個專區被撤除,我問店員,他告訴我...這類唱片真的愈來愈少,湊不足一個專區,只好打散處理...。 |
|
那個 CBS...
在我看來,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算是唱片界的硬漢...,該公司曾於 1959 年與伯恩斯坦簽屬了專屬的錄音合約,合約中保證伯恩斯坦擁有自己選定曲目的權利(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認為他們已在其它方面的音樂賺不少錢,公司有義務在古典作品上偶爾承受一點損失 )...,還有,為記錄大指揮家華爾特指揮生涯的最後芬芳,CBS 還特別為大師成立一支交響樂團( 即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專供錄音使用呢! |
|
進入數位錄音時期,CBS 對錄音仍相當積極,左圖是俄國鋼琴家吉利爾斯( Emil Gilels, 1916 - 1985 )與指揮家祖賓•梅塔合作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 LP:CBS 36660 ),由紐約愛樂管弦樂團伴奏...,本片是 1979 年 11 月於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費雪廳的實況錄音,唱片封片正上方清楚註明「DIGITAL RECORDING」的字樣,由時間點來看,這應是 CBS 早期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唱片封底有提到 --- 本片的錄製及剪輯皆使用 SONY 的數位系統,但後製則在紐約 CBS 自家的錄音室進行。
1978 年梅塔接掌紐約愛樂這支有輝煌歷史的樂團,這對組合為包括 DECCA 在內的唱片公司都留有錄音,曲目多元,水準亦高,可惜大多被樂迷所遺忘,相當可惜。 |
|
右圖是英國指揮家安德魯•戴維斯爵士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於 1981 年 12 月為 CBS 錄製英國作曲家艾爾嘉的《謎的主題變奏曲》及《威風凜凜進行曲》( LP:CBS IM 37755 ),我個人相當喜愛這個時期 CBS 的唱片封面設計,這些唱片在封面右上角除了有簡潔的藍紅相間斜線外( 紅底印有白字 --- DIGITAL 之字樣 ),還浮貼了一張印有「CBS RECORDS MASTERWORKS」的金色圓型標貼紙,質感甚佳,真應大大表揚一番...。
對了,本片錄音地點在英國 Abbey Road Studio,封底註明本錄音使用的是日本 JVC 的數位錄音系統,數位母帶仍拿回紐約 CBS 自家錄音室後製,錄音系統為何由 SONY 換成 JVC?是錄音地點不同的原故嗎? |
|
知名的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原訂於民國 76 年造訪咱台北國家音樂廳( 國家音樂廳便是那年啟用的 ),怎奈其中年紀最大的中提琴手 Peter Schidlof ( 1922 - 1987 )突然辭世,於是這支有四十年歷史的弦樂四重奏就此走入史冊...,我知道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的錄音不少,DG、EMI 及 DECCA 都有他們的錄音,書讀太少...,當我第一次看到左圖這張布拉姆斯鋼琴四重奏時還真嚇一跳,原來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還曾為 CBS 錄音( LP:CBS M 42361 )。
這張布拉姆斯鋼琴四重奏是由 CBS 的當家鋼琴家許茱亞搭配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中的小提琴家 Norbert Brainin、中提琴家 Peter Schidlof 及大提琴家 Martin Lovett 共同演奏,精彩自不在話下,比較特別的是 --- 本片錄製於 1987 年,絕對是該團中提琴家 Peter Schidlof 生前最後一批的錄音。此外,唱片封底標示本片是數位錄音系統採用的是 SONY PCM 1610,該系統為標準的 CD 等級之數位錄音系統。 |
|
整理本文的同時,突然有個新發現,在此提供分享 --- 【題目】:在上世紀八零年代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中,有那位指揮家可指揮同一支樂團縱橫於至少八家唱片公司間錄音且發片? 【解答】:...,卡拉提...才兩家唱片公司...,伯恩斯坦...是好幾家唱片公司...可是指揮好幾支樂團...,蕭堤...只為一家唱片公司錄音...,...,哈,答案是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與他當時的親兵 --- 波士頓交響樂團,來,先看看我手邊的唱片。 |
|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 史坦, 獨奏 /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 CBS, 1980 年。 |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 PHILIPS, 1987 年。 |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 / 塞爾金, 獨奏 /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 TELARC, 1981 年。 |
佛瑞:《佩麗亞與梅麗桑》等 /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 DG, 1986 年。 |
瞧,上圖們己包括 CBS、PHILIPS、TELARC、DG 及 ERATO 等唱片公司的錄音,沒列出來的還有 Hyperion、EMI 與 New World Records 等公司...( 這還不包括一張 SONY 發行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之 DVD ),小澤征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在那段時期在國際樂壇竟如此有魅力,是不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呢?
【左圖: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 / 羅斯托波維契, 獨奏 /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 Eeato, 1985 年。】 |
|
同樣殞落的 PHILIPS...
早在世紀未的 1999 年,PHILIPS 唱片公司便已併入 DECCA 集團,前些日子所有的 PHILIPS 唱片皆打上 DECCA 的商標發行,雖然早知道這兩個唱片公司走得很近的消息,但 PHILIPS 商標一下子從唱片行中消失,說真的,還是有些遺憾...。
PHILIPS 珍貴的錄音不少,從器樂、室內樂、管弦音樂到歌劇等,在樂迷心中皆有一定地位,她家的錄音有一種獨特的細緻親密感,十分吸引人,唉,前陣子還有友人到唱片行狂收 PHILIPS 的 CD,理由是...再也看不到她家的新片,乾脆多收一些她家的片子,以紀念那個美好時代。 |
|
左圖是指揮家迪華特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為 PHILIPS 錄製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之 LP 封面( PHILIPS 6514 201 ),唱片封面左上方明白標示小寫的「digital recording」之字樣,說明這是一張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和當時許多黑膠唱片一樣,封底所提供的錄音資料...甚少( 所謂甚少...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大概是要樂迷專心聽音樂就好...),不過我還是由「馬勒錄音全紀錄( Mahler Discography )」( 2010 )一書中找到答案 --- 本片錄於 1981 年十月,錄音地點是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駐地 Davies Symphony Hall...,邊翻厚厚的、要價一本五千元的「馬勒錄音全紀錄」邊感慨,前面提到 1987 年小澤征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在 PHILIPS 有張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的錄音,加上本片,PHILIPS 八零年代光這首《天堂之歌》就有兩個版本自己打對臺...,不過您以為 PHILIPS 的實力只有如此一般?1983 年她家台柱指揮家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1992 年海汀克又指揮柏林愛樂同樣在 PHILIPS 發行馬勒這首第四號交響曲...,瞧!黃金時期的 PHILIPS 是不是有趣的很呢?嗚,不在了呢...。 |
|
那個古典部門不知道還在不在的 RCA
唉,市場經濟是現實的,當年以 Living Stereo 錄音技術在黑膠市場打響名號的美國 RCA 唱片公司手上名盤名林,二手價格亦相當驚人,他們也曾以公司名義自行組團錄音( 樂團就叫 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可惜 1986 年因財務關係,RCA 被併入 BMG Music,後來又被 SONY 買走,我都搞不清楚昔日有托斯卡尼尼、霍洛維玆等一大堆名匠的 RCA 其古典部門是否安在?還是都賣光了呢? 右圖是 RCA 的樣品盤,算是合輯的唱片,1980 年錄製及發行,收了錄舒曼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李汶指揮費城管弦樂團 )、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 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 )、莫札特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Emanuel Ax 獨奏,馬塔指揮達拉斯交響樂團 )...等樂曲,瞧,RCA 認真地在唱片封面正中央及內在圓標上註明〝RED SEAL DIGITAL〞的字樣,這些新商標突顯出此時 RCA 對音樂的熱情...,唉...。 |
|
一統江湖後的國際樂壇,希望全放在獨立小廠...
是的,就我個人的聆樂歷程,還真是由前述的古典大廠的...卡式錄音帶開始,到了開始聽 CD 的階段,大廠們火力正旺,坦白說,那個階段的我對所謂「五大」或幾大之外的唱片...買的並不多,直到聆樂方式定格在 LP,聆樂的角度及範圍才一下豁然開朗,心中的大師變更多,聆樂也更有趣了起來,後頭便是許多所謂小廠( 其實有些並不小...)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的介紹,請接著看下去,好玩呢! |
|